Monday, September 15, 2014

舊文匯集:尋找著力點


【禪修心得】---尋找著力點

◎林曉平(寫作日前在 2002年 發表於法鼓雜誌社2002年9月1日153期)

一年多來,許多菩薩前來家中學佛共修,隨著共修人數愈來愈多,碰到許多的問題,深感自己修行深度和佛學內涵的不足,催促我精進之心,以此心情,我參加師父在美國象岡主持的禪七。

儘管帶著壓力進禪堂,前兩天倒還能將所求之心放下,勉強將身心放鬆,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打坐,卻沒注意到,其實在方法上已產生偏差。我尋找平時打坐時那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並用心去守住它。開始不到幾分鐘,便陷入昏沉和瞌睡,後來,睡意不見了,雜念愈來愈少,每炷香都能找到那個「空空洞洞」的感覺,自認為這就是身心統一的境界吧?然而,每炷香一到三十多分鐘,就開始腿痛難耐,此時,「空空洞洞」的感覺也就不翼而飛了。

第三天,師父開示提到:「身心統一,只有在放下身體負擔時,才能自然做到。」想到自己雜念雖少,卻不能接受疼痛,懷疑所用方法是否有偏?這天,師父要給所有禪眾小參。想到禪修這麼長的時間,竟連方法都沒掌握到,覺得沒臉見師父,但隨即想到:自己要將修行體會帶回去與菩薩們分享。當下決心不怕丟臉,即便挨師父罵,也要把方法搞清楚。

但是,當我說出我的狀況時,師父直截的告訴我,是我不在方法上,只是在緣「無聊境」!一時間,我滿臉發燙。師父接著耐心提示我,去找使用方法的著力點。回坐後,我一次一次地禮佛懺悔,發願苦修學禪法,決不敷衍了事,一定要在這次禪七中,把方法掌握好。在師父開示後的兩炷香,我以初發心態認真練習,一遍又一遍,清楚放鬆全身,把注意力放在打坐的重力感上,感覺落實許多。

為了解方法是否得當,第四天上午,我迫不急待去請教監香果元法師。「把注意力放在重力感也是錯的,」果元法師說道,「應輕鬆自在,注意自己在打坐。雜念出現就提起『我在打坐』的正念。」法師鼓勵我用接受的心態,方能突破身體的障礙。下午,我終於找到著力點,在完全放鬆後,清清楚楚感覺自己身體在打坐,把腿疼當成雜念來處理,不去理會,不去抗爭,知道腿在疼,只是那並不可怕。

這次禪七,我找到方法的著力點,然而,更重要還是讓我清楚領悟到:「發菩提心」才是我學佛路上真正的著力點,是成就自己和廣度眾生的永恆動力。禪七圓滿了,有幸當面向師父感恩,而師父叮嚀猶在耳畔:「方法要掌握,而菩提心更不能丟……」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14

舊文匯集:菩提发心,广度有情

菩提发心,广度有情

文/林晓平


皈依三宝,这个念头从未在我脑中出现过。一九九三年,第一次和朋友们去拜见圣严师父,谈话间,师父问我们是否要皈依,看着眼前慈祥的师父,我脱口说出:「要!」虽然没有思想准备,但「要」却是认真的。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除了成为素食者外,我的生活并无其它变化。一九九八年,第一次打禅七。小参时,师父看着我说:「不知苦,难修行啊!」师父一语道破了 我的问题。我对生活的欲望一向不大,无论是吃、穿、住、用,都容易满足,工作、婚姻,乃至家庭生活,都很平顺美满,再加上学佛,更觉烦恼少,因此,对禅修 也就持一种无所求的随缘态度。二○○○年,师父在北美传授在家菩萨戒,我们祖孙三代四人同去受戒。受戒会上,师父要所有戒子发菩提心,「例如:林晓平,你 们家就可以成立一个共修处,弘扬佛法,推动法鼓山的理念。」师父特别点名,使我心里非常惭愧,想到自己学佛七年来,却没想到要用佛法度人。由此,我发了 愿,不辜负师父的期望,要做法鼓山的一个发光点。

我把家门敞开,一年多来,二十几位菩萨经常前来参加读书会和念佛共修。这期间,我们先后为两位菩萨往生助念,一位是曾受过大陆国务院奖励的科学家,四十二 岁却走完了生命里程,另一位是我自己的哥哥,往生时才四十三岁。目睹亲人在呼吸之间骤然消逝,生命真是何等脆弱!我们依循法鼓山助念仪轨仪规,为他们举行 庄严佛事,他们家属由此心生感恩,开始学佛。

例如,年近七十的余妈妈,忏悔几十年来在家里的任性霸道,给丈夫和儿女带来痛苦,目前她已回到大陆,仍坚持自己的修行功课。丈夫对她的变化极为惊讶:「记 得送你上飞机去美国时,你还是个基督徒,从美国回来,才一年的时间,怎么成了佛教徒?」又如参加读书会的彭先生,对死亡一直怀有恐惧,听到三法印的道理 后,他非常欢喜:「了知无常和无我,此生不该有烦恼。了知涅槃的道理,应不怕生死。」了解打坐修行对求解脱的重要性后,他马上行动,早晚各打坐一小时,还 不断提出有关佛法知见和禅修问题。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众生对于正信佛法,由不知而知后的渴求。他们的行动感化了我,也感化了我们全家,许多同事和朋友,开始表现出对学佛的兴趣。愈来愈多人知道我们,也有愈来愈多人开始加入学佛的行列!

Friday, May 30, 2014

親近善仕:向淨永老師請教佛法

      遠在馬來西亞雨安居 的開印師父,慈悲護念與他有緣北美諸多弟子。五月初他通知羅城的高巌佛學社,馬來西亞寂靜禪林護法會副會長、佛學及阿毘達磨老師淨永,將在五月末抵達加拿 大安大略省的米頓市探親訪問。師父提醒羅城弟子們當用心向淨永老師請教。在美國羅徹斯特高巌佛學社洪會長(寂明)主持、王岷(靜修)師姐和愛陽(靜依)師 姐的奔走安排下,淨永老師與5月24日週六撥出3個多小時與我們見面開示佛法,並回答佛法問題。

     下午1:30, 從美國羅城駕車2個多小時趕來的洪會長、王岷師姐、曉平師兄,和來自多倫多的愛陽師姐、她先生楊帆、熱情的護法居士善橋在一家房屋信貸公司的一間小小的會 議室與淨永老師見面了。活動安排期間,羅城的佛友好客地向老師提出去一家上好的素食餐廳聚餐的要求, 卻被老師婉言謝絕了 “大家不是要來學習佛法嗎?要珍惜時間呀?”。沒有見面,老師的教誡就已經發出了。恭敬不如從命,羅城的佛友自備便當上路!小小的會議室,安靜整潔。據愛 陽師姐介紹,這家公司的老闆是佛教徒,週末常常把公司的會議室免費提供給有緣的社團辦活動使用。他們並不是愛陽的朋友。愛陽透過那裡的華人協會找到他們, 因緣難得,善心可嘆!


 老師首先確定一個讓她能看到每一位學員的座位,沒有多少寒暄,老師依次詢問每位學員的學佛歷程,專注和誠摯的目光,傳遞著莫多的鼓勵和關切!這次佛法開示 的主題是“如何確立和堅固對佛法的信心”。淨永老師開門見山地指出佛教的信和外道的信是不一样的,沒有信者得救的觀念。在早期原始的教典裡也少有提及“信 心”的教法,因為在佛陀的掌中並沒有秘箴。佛世的聖弟子,依教奉行,親見法性,就 沒有信的問題了。佛法是讓你來見,來證的。佛法的信是通過實踐佛的教法來建立的。老師援引印順導師有關佛法是“信智合一”的教導,進一步解釋說,學習佛法 不能只流於“信”而沒有“見”的理解。老師舉出許多生動的實例說明沒有理性的知見就沒有辦法有對佛法的強而有力的信心,學佛的道路也會半途而廢。

信 心的所緣是佛、法和僧,所以對三寶的正確體認是重要的!老師指出與會學員在各自學佛歷程分享中沒有表現出對佛寶和聖賢僧的重視。她提議大家要更多地認識我 們的教 主本師釋迦牟尼佛和諸多在佛世證悟的聖僧弟子。也應當秉持印順導師所教導“觀德莫觀失”的原則,重視向現世的僧寶和善知識學習。講到”敬仰“之心的時候。 老師順手拿起學員帶來的《阿毘達摩概要精解》翻到正文第一頁,讓我們學習:一念禮敬的心在其名流中種下福業。,談到法寶,老師提醒大家,佛 法的核心精神是為了解脫和涅槃,切莫只把“四念處”的寶貴遺教當成只是解除一時身心苦痛的方便解藥而錯失此生在佛法中得大受用的良機。

而 真正信心確立是對佛法 僧戒的四不壞淨的成就。修習的方法則不外乎“親近善仕、聽聞正法、如理思維和法隨法行”這四預流支的次第。她鼓勵學員要“遍問而熟知”, 著力點是“見”和“心力”的培養。要對緣起的正見多聞,多思維,而通過禪修提高自己的心力。她分享道:開印師父常常用指南針來說明如理思維的作用。強有力 的心力如同指南針一般時時把起心動念轉向善的方向。她也分享如何學習“行處正知”來防護自己。令得大家深受啟發。

在 佛法問答的階段,淨永老師首先面對愛陽師姐力圖透過成立一個學佛小組為自己創造一個更有利的修習條件的設想,分享自己多年來為追求佛法,學習佛法的心路過 程和構建團體的豐富經驗。她還巧妙地發動與會的各位佛友集思廣益,為愛陽師姐獻計獻策。老師熟練的團體組織能力可見一斑。

 一轉眼,三個小時的時間就過去了。老師言稱“不問也要說”的有關阿毘達摩部分的問題解答就只剩下半個小時的時間了。曉平師兄代表高巌佛學社提出了若干問 題。 首要問題是阿毘達摩在生活中活用的問題。問題就由淨永老師在《古道邊陬》中的心得引出。老師在心得文章中分享她在阿毘達摩學習中的最得力之處是藉著對 “相”和“味”的把握,迅速地識別煩惱。希望老師能給出實例來展開說明。老師極為熱誠地面對這個問題,雖然寥寥數語,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教說嗔與貪心的 特徵的識別和轉向的過程。老師的解說讓大家發現阿毘達摩的學習其實是生動活潑的,是可以緊密地貼近
生活的。老師在講解中強調及時“換所緣”來對 治煩惱的 重要。她強調。在這個階段雖然是用概念法在修,可是以阿毘達摩學習所掌握的概念是依真實的概念,是強而有力的。後續有關“如何避免由於學習阿毘 達摩產生的困擾"時,此刻已經不復存在。但是老師還是不忘提醒切忌由於自認為所學”超越“法而生”我慢“。她還提醒要透過廣聞,和對於佛教史的了解,不可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場而批評、排斥不同的學派和傳統。老師熱切鼓勵學員不斷轉起善心。學習阿毘達摩就知道”心“的力量是強大的。一彈指间其實就有成千上萬億個心路跑過。最後有關人間、天上哪裡修行最殊勝的問題,老師
強調要發願”常在三寶“中學習,不斷造作福業及资糧,最重要。

不覺時間已晚,參加這次活動的各位佛友無不歡喜,紛紛與淨永老師合影留念。佛友們熱情邀請老師能來美國。羅城的佛友則熱切期待淨永老師訪問羅城,有更多的機會向淨永老師學習。
圖/文: 寂行




圖/文: 寂行

Thursday, May 22, 2014

舊作: 我們這樣走進2010...

我們這樣走進2010...

2010年1月6日上午 10:19
在美國學佛多年,幾乎每個新年都選擇和同修道友在寺院和禪修中心度過。2009年12月31日到新年(2010)年元月4日,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在新澤西州Lafayette的同凈蘭若舉辦佛法度假。這次請到開仁比丘以四預流支為主題介紹修學佛法的次第。另外長慈法師也會介紹善才童子53參及普賢行愿為內容的華嚴法門。31日由洪師兄開車,易小芬師姐、岷和我下午 1:30pm 準時出發奔向蘭若。 在5個小時的行駛期間我們不忘用功。共同聆聽了開印師父講解的《上座部佛教的法住智和涅磐智》前三講。

在1/1 - 1/3兩天半課程安排得非常緊湊。早晨4:30 起板,5:00早課,5:30 - 6:30 靜坐,6:30 早餐,上午8:00開始先由仁俊長老做他的特有方式的佛法講座。9:00 開始到晚上8:30兩位年輕法師輪番上陣,勁風強雨,猛烈灌溉,除了中午和晚間各一個多小時的午齋和藥食之外,等無間斷。每天下來頭雖有些許疼痛,但法樂點滴,自知其味。

自覺對於開仁師父的主題還算熟悉的。起初有一種不大經意的態度。但是第一堂課下來,就發現學習和聽聞佛法還是應常常保持一課“初心”。開仁師父把原始教典中有關四預流支的經教整理得條理清晰,頭頭是道,令人贊嘆!他在講解中配合介紹印順導師的相關開示,加深了我對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的次第的體認。我感到在聞法的學程中曾升起過不知深淺的滿足感是何等地愚癡!實在是以少為足,不知慚愧!

長慈法師對善才53參的介紹加深了我對大乘教典的認識。感覺到其中的形象化和藝術化的特點!體會大乘經典的優美和動人。法師用住、 普、幻和莊嚴來概括華嚴法門之玄妙,令人欣悅。試圖體驗菩薩為眾生故而學種種法,行種種方便的濟世精神!真是讓人感動!

我喜歡原始教法的樸素無華和嚴密的哲理和修行次第也欣賞大乘佛典展現的優美甚至華麗,如同美妙的畫卷和如歌的詩篇。在原始經教中佛陀在人間的形象和教化讓我感到佛可學可成。佛的教導可以自知自證!而在這53位大善知識身上,我感受到那升華的理想和無限的菩薩胸懷,無礙無別的變幻方便,但卻不知如何尋找他們在人間的足跡!我在思考 如何把在這不同風格的教法中選取合于自己的方法和道路呢?在家人對法門的抉擇其實更多有一份無奈,當然也許也多有一份承擔吧?

印順導師在《妙雲集》中是用《青年之佛教》來介紹華嚴四十的內容的。大乘的興起的時代或許真地曾把佛法帶入生機盎然的青春時代吧?在世間普遍見聞的中國大乘佛教的種種現實和經綸有著那么大的差距,幾乎令人無法相信大乘佛教曾有過風華正茂的年代!在詫異間,聽到坐在講臺上仁俊長老正講到:

老了絕不現老態,氣志豪昂更青旺,實踐菩薩道的人,都是這樣挺峙著。

我猛然發覺,這大乘的青春和活力不就是在這位可敬愛的仁公長老身上體現無余了嗎?長老今年91歲高齡。前幾年罹患肺癌,但弘法利生的工作從未停歇!近兩年病情突然轉好,他就更是老當益壯。長老開示從不遲到。兩位年輕法師講法,他也認真出席坐鎮。上課時他隨眾一起鞠躬問訊恭請法師開講,下課時隨眾鞠躬聞訊禮謝法師,一絲不茍。布滿皺紋的臉上永遠掛著學童般那份好耀。

在課堂上,他不時地大聲喝斥聽講時精神萎靡的學員,又慈祥地以兩臂水平伸展運動示范如何最簡單地運動提高體能,並陣陣有詞“一、二、三、...要做1200次吆!”帶著濃重的蘇北鄉音。

這次長老的開示仍不離開無我、止貪和發利他的菩薩大心,行人所難行的菩薩大行。勉勵大家在六根門頭做功夫,“頂得起乘得下”。最後他諄諄期許大家:

永恒上進的要訣:剿絕衰暮的頹喪,時時積極猛奮發,頭腦創新心地豁

好一個永遠是青年的人間菩薩!

在回來的路上,四位同修道友仍然沉浸各自的感懷或體驗中。在他們的臉上似乎多了幾分莊嚴,幾分信心和幾分活力!

2010年這樣開始真好!

附: 期間佛法開示已經上網: http://bodhinet.org/

Friday, January 17, 2014

Saturday, August 17, 2013

8/4,8/11 阿毘達摩學習紀要

內容: 第八章:緣之概要/第九章:業處概要
進度: (1)。 師父講經錄音第50節/51節
          (2)。 概要精解300頁 - 327頁

講經要點:

- 完成了發趣法的講解 : 緣法,緣生法和緣力的細分, 進一步可以依據24種分類(24緣)來更細緻地解說究竟法。
- 概念法的概觀(所知施設和能知施設)
- 開始講解業處


討論:

這兩次的內容比較難懂。 引發興趣的連個要點:

1. 發趣法:是否需要進一步學習?
2. 業處內容中性格的分析是另一個討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