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 2013

評說一行禪師的菩薩14戒

概括評介:

1. 與五個正念訓練一樣。條文的行文具有“覺知...做或不做..."的句式所表達的涵義是深觀和廣行的統一。有很強的可實施性和指導性。另外也可以領會具有 次第的特點。行要以觀為基礎。觀和行都是菩薩行者當學的課程。當不容忽視觀又一定是依止為基礎。

2.我個人認為法鼓山的菩薩戒的開展在漢 傳佛教體系中是革命性的。聖嚴師父透過對戒律的考察和研究揚棄了不合于時代精神的條目(主要是那些輕戒),而保留菩薩戒的精神也就是三聚凈戒和四宏誓愿。 基礎則是四不壞信,通于根本佛教對入聖流者的要求。具體的戒目則取十善及十無盡戒(在傳統中一般為重戒)。可以認為法鼓山菩薩戒做到了甩掉歷史的包袱,但 十善及十無盡戒則基本是照搬傳統的戒條。而傳統重戒的部分在行文上缺少事相上的界定(戒相),而在行持上不易于把握。在丟掉了不合時宜的輕戒之後在可施行 或審查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難。而這套菩薩戒目則做到了戒相清楚,可實施性強。

3.而這套菩薩戒目雖然沒有明確地把三聚凈戒和四宏誓愿落在行 文上,但卻高度體現了同一樣的精神。這體現在:

(a) 菩薩戒的精神不止限於止惡,更重要的是要揚善。這在傳統及法鼓山的菩薩戒條略顯不足。這里的卻通篇充滿了熱情洋溢的鼓勵引導正向的思考滿足現代人的特點。 每一條文都融入了止什么惡,揚什么善。既沒有停留在僵化的條文上,又沒有過細,而使其有長久的時代適應性。

(b) 在若干條目中更體現出三聚凈戒的開放性。



    內容
    十善
    十無盡
    三業
    評介
1
開放
    覺知狂熱和 不包容所引發的痛苦,我們決定不對任何宗派,理論或理想做偶像化的崇拜,即便這些宗派,理論或理想是屬於佛教的,也不例外。佛的教誨是引導我們更深入地發 展理解和愛的指南,不是我們為之戰鬥,殺戮乃至犧牲的教條。    不癡
   
    意
    第一條點出了現代世界戰 爭和暴力乃至人與人間沖突的在心意識的領域的主要表現,也就是狂熱,不包容,以及各個主義和派別的對立。這些問題的根本在于那堅硬難破的我見和我執。這里 讓我們聯想到了佛陀本人在那部《克拉瑪經》對車離族人對信的開示。佛最反對迷信和盲信了。大師在他自己的注釋里把它比作佛陀大慈悲的獅子吼來喚醒我們這些 迷茫而深陷苦厄的凡夫。佛陀的這個教說卻漸漸地被忘卻了。佛教里的山頭和門派的執著也當檢討。一行禪師對這三條的整理是用佛法的智慧深觀越戰的根源的得出 的精辟結論。(在心所方面,它對治的是貪根邪見心所)。這一條是通於解脫道的。
2
離成見
    覺知執著成見和錯誤認知所引發的痛苦,我們決定杜絕狹隘和落於成見。爲了向他人的見解和經驗敞開心胸,我們要練習不 執著觀念。我們清楚地知道, 我們現有的知識並不是絕對的真理。真理源于生活。我們要隨時從我們自身和周圍不斷學習。    不癡   
    意    第二條點出表相下面的深層次的根源那就是我見和邪見乃至執著成見(見惑)。在止持方面這通於解脫道而在行持方面則體現了法門無量 誓愿學和廣觀一切法空的菩薩次第。
3
思想自由
    覺知由 把觀念強加於人知所引發的痛苦,我們有義務做到不以任何手段,包括利用權威、威脅、金錢和宣傳,強加於人。 這也適用于我們的子女和後代。我們尊重他人保持與我們不同的權利。但是我們要通過慈悲的對話讓他人放棄狂熱和心胸狹隘。    不癡   
    意    第三條指出除了知見上的錯誤之外,在思意識方面把不正見強加給他人是問題癥結的另外一環。值得注意的是也不能把“正見”強加於 人。這種思想自由和尊重的風范在早期佛教典籍里不少見。這是源于佛陀本懷的樸素傳統,又多么當今契合民主和自由的時尚呵!
4
緣苦
    覺知深觀痛苦的本質能長養我們的慈悲心並幫助我們找到離苦的方法,我們決心做到在苦難面前不逃避而是正面以對。我 們有義務用各種具體的辦法,包括直接接觸,形象和聲音來了解乃至幫助那些深處苦難中的人把痛苦轉化為慈悲,平安和喜樂。   
    不得故慳
    意    這第四條是對菩薩特有的要求。菩薩是緣苦眾生而成就的,是在成熟有情的過程中完成自我的提高直至成佛。這一條契合菩薩的眾生無 邊誓愿度的菩薩誓愿和饒益一切有情的三聚凈戒的精神。
5
簡樸
    覺知真正的幸福源於平安,穩定,自由和慈悲,而不是財富和名譽,我們決定不把名利,地位和感官享受作爲生活的目的。 在世界上有衆多的人在忍受飢餓和死亡的同時, 我們也不應積累財富。我們要儉樸生活而把我們的時間,能量和物質財富和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們要練習有正念的消費。不飲酒,不吸食毒品和任何對個人和團體 有害的產品。    不貪
    不得故飲酒
不得故慳

    意    菩薩不但要遠離欲貪,更應行布施而不慳,這是完全來自傳統戒律的精神的。在現代商 品社會,這方面又多體現在消費方式上。而消費的內容杜絕不健康產品的消費不僅是節約而且能令我們不麻痹不迷失。
6
制怒
    覺知憤怒能阻斷交流和引發痛苦,我們決心善護自心。當憤怒升起時,要及時發現,並努力來轉化 深至于我們心識中的瞋恨的種子。當瞋恨升起時,盡量不做任何事,不說任何話而是練習專注于呼吸或行禪。 進而我們要擁抱和深觀自己的瞋心。我們要學會用慈悲的眼光看待那些使我們發怒的人。    不嗔
    不得故嗔    意    不嗔很是傳統戒律的內容,但一 行禪師清楚地給出了方法來應對。(1)止(不說、不做、提起方法) (2)觀(向內,向外)。以慈悲戰勝嗔恨。這樣精簡而入骨的方法當來自大師火與血的洗禮後的菩薩心。
7
不愚蠢
    覺知生命在此地和當下才有意義,我們要練習深入地活在當下。我們要努力做到不迷失于對過去的悔恨與遺憾 之中,也不爲將來憂慮,並且不為現實憤怒和嫉妒。我們要練習專注于呼吸,從而保持對現在的清醒覺知。我們決心學習正念生活的藝術,把握我們自身和環境的清 新和健康的因素,長養我們内心中快樂,慈悲和智慧的種子, 進而讓我們的心識轉向健康。    不癡
   
    意    用傳統的佛學術語這實際上是說 不掉悔和掉舉,是較為薄弱的癡根心所,但卻是使得心軟弱無力而無法達成任何功用。這表現出菩薩的止一切惡的風范。菩薩是不會因惡小而不去除它的。掉舉和掉 悔是禪修的障礙。本來是習禪的術語。菩薩紅塵為道場自然也就有與之對應的相。這個生活化的解說甚為中肯和明了。其來源和根據也是十分清楚的。
8
傾聽愛語
    覺知缺乏溝通會造成分離和痛苦,我們有義務訓練自己慈悲傾聽和愛語。我們要學 習不帶主觀判斷地傾聽。在傾聽時不講引發不和或對團體不利的話。我們將盡己所能保持交流的管道暢通並試圖化解所有的衝突。    不惡口
   
    口
    傳統戒律并沒有關於傾聽的。這一條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傾聽是理解的途徑。不傾聽如何能理解?不理解有如何可能愛語呢?
9
實語
建設語
    覺知語言能給人帶來痛苦也可以帶來喜樂,我們有義務學習講誠實和建設性的話, 僅用給人帶來鼓勵和信心的 言辭。我們發願決不為追求個人利益或給人以深刻印象而講不真實的話。我們也決不能講可能導致分裂和憎恨的語言。我們也不能隨意散佈不確實的消息,不批評和 指責不確實的事情。我們要盡己所能為正義發聲,即便這樣會威脅我們自身的安全。    不妄、
兩 舌、
綺語
    不得故妄語、不得故說出家在家菩薩罪過、不誹謗三寶
    口
    這一條除了包含了菩薩四攝法門的愛語,五戒十善里的實語,不兩舌綺語之外, 增加了能行難行的為眾生勇敢發聲的要德。這樣的菩薩行是感天地驚鬼神的。甘地、曼德拉不都有這樣的精神嗎?何況以佛陀累世行六度萬行為榜樣的菩薩道行者 呢!
10
愛護 僧伽

    覺知僧伽或佛教組織是修行智慧和慈悲 的團體,我們決不一佛教團體的名義為個人謀利或把佛教團體作爲政治工具。 但是, 一個精神團體一定要有鮮明的立場,反對壓迫,不公正,並須不通過派別對立的方式改變不公正的現實。   
    不得故說出家在家菩薩罪過、不誹謗三寶(另一面)    身
    第十條創新地提出“僧體”的概念。這不僅是對我們慣常以一己之身為目標的戒律賦予更廣的含義。符合菩薩的精神也順應現代佛教多有 團體弘化的現實。我們注意到這個僧伽的概念不再是限于出家僧眾。皈依僧的意義也變得更加實際。我自己認為這是對傳統“不說四眾過”戒條的一體兩面的另一個 方面。有過而不許說不一定符合時代的特點。輿論的壓力也并不一定是壞事。要點其實應該擺在如何愛護團體。身為僧團之分子就要維護團體而不做有損團體的事。
11


    覺知暴力和不公正已經給我們的社會和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我們決不從事有害 于人類和自然的職業。相反地,我們要盡力選擇能幫助成長智慧和慈悲的職業。覺知全球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現實,我們要做有責任心的世界公民和消費者。我們不 能向從事剝奪他人生命的公司或實業投資。   
    不得 故酤酒
    身
    顯而易見,第11條比傳統戒條更加廣泛地 說明行正命和不事邪命。
12
反殺戮
    覺知戰爭和衝突導致的痛苦,我們決心在日常生活中, 培養非暴力,理解和慈悲,鼓勵和推進和平的教育,禪修,以及家庭、團體和國家的和解乃至世界和平。我們發願慈心不殺,並且不縱容殺戮。我們要和僧伽或佛教 的團體共同努力探索護生和防止戰爭的更好途徑。    不殺
    不得故殺生
    身
    這一條雖然來 自傳統的慈心不殺,但卻把殺戮的根源指向日常生活中的不善行。更引導行者開放心懷探討杜絕殺戮的方法而體現法門無量誓愿學的菩薩誓愿和開放心懷。內容大大 超越了傳統的戒殺護生和放生的“逍遙”作為而是把自己和社會乃至世界聯系在一起。
13

偷 盜
    覺知剝削,不公正,偷盜和壓迫所產生的痛苦,我 們要培養善良和愛心,並學習保護人類,動物,植物和地球其它資源的方法。我們要通過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物資和真正需要的人分享,練習慷慨和大方的品質。 我們要尊重他人財產,但謹防任何人損害他人和其他物種以謀利。    不盜
    不得故偷盜
不得故慳
    身
    這一條不僅包含了戒偷盜而行布施的傳統戒律之內容,更擴大到保護和愛護其它的物種的層面。體現人類對高度發達工業產生的生態危機 的高度警覺。
14


道德

行為
    覺知貪圖色慾不能擺脫孤獨而只會產生更大的痛苦,挫折和孤立,我們決定不從 事沒有互相理解,愛和具有長 期承諾的性關係。 我們應當明瞭性關係可能的過患。我們明白要使自己和他人保持幸福,我們必須尊重他人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我們要竭盡全力防止兒童受到性虐待和性侵犯,謹防 家庭和伴侶受到不當性行爲的破壞。我們要尊重我們的身體並為行菩薩道保持精力(精、氣、神)。我們應完全清楚把新的生命帶到這個世界的責任,並深觀我們要 把生命帶給的世閒。    不邪淫
    不得故邪淫
    身
    對於不良性行為的界定也體現出時代的精神。無論是傳統已婚的男女,未婚同 居者,同性戀戀者都會覺得自己可以找到著力點。


評介指標:
A. 明確的戒相可操作
B. 時代性
C. 開放性和持久性
D. 創新和發展
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