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1, 2013

7/21阿毘達摩共修筆記

內容: 第八章:緣之概要
進度: (1)。 師父講經錄音第47節
          (2)。 概要精解293頁

講經要點:

師父繼續補充有關緣起的說明:
1.清淨道論519頁解說
什麼是緣起?諸比丘,以生為緣有老死,無論諸佛如來
出世或不出世,而此(緣起的)界(自性)住立,是法住性、是
法不變性、是此緣性。如來於此現正覺,現觀;現正覺、現觀之
後,講它、說它、施設、確定、開顯、分別及顯示它,而說『汝
等當見』!諸比丘,以生為緣有老死,諸比丘,以有為緣有生...
...乃至......以無明為緣有行,無論如來出世......乃至......分別顯
示,而說『汝等當見』!諸比丘,以無明為緣有行。諸比丘,這
裏的是如性、不違如性、不他性、是此緣性。諸比丘,是名緣起
」。如是依佛所示的緣起,與如性等是同義語,所以說緣的法為
緣起。
 
2.為什麼要明了緣起。師父引雜阿含103經解說(附後)。大意說只知道五蘊(陰)
非我、非我所而沒有觀到其生滅不得漏盡解脫。經中關鍵文句摘錄如下:
如是,多聞聖弟子{離}[雖]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然]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此色;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3 見生滅不等同於見無常無我,要知道生起和滅去的因(個相) 。關鍵是在自相觀上起如裡作意
凡夫若從共相入,非常見即斷見。 師父提那先比丘經。具體方法見底本598 度疑清淨的說明。瑜伽師地論也稱從共相入的“亂心相續”等。 師父舉例說明 不關照自相的因的過患。

4.如裡作意的定義是通達自相和共相(定義在底本132頁) (問題是不是說共相和自相是要同時通達才是對的) 師父講在藏傳佛教在學習中觀前也必須要通達自相。印順長老也認為要以阿含和毗曇為學習中觀的基礎。西藏佛教則強調俱舍論。

5。 底本631頁介紹生滅智, 進一步說明自相“生滅”的通達的重要性。 引老“性空學探源” (法師推薦)文章:毗曇之空, 思折與現觀,等 . 建立在概念上的假想觀不能見生滅。

6. 師父強調理解 、實踐和通達這個修學階。

討論:

1.自相和共相結合和何時用什麼的問題重新提出。由於體認概念不同引生煩惱不盡在生活中屢見。有學員提出, 如果總是默認各種有愛和欲愛的合理性(稱之為人性),而談自相和共相就沒有什麼交點。 也許佛法的共相也確實是與世間的所謂“本性”不共。佛法裡研究自相也是為了如實觀得真正的緣起之處(近因), 以此得到的體認還必定是共相的。佛法中觀自相是要無一遺漏地在世俗裡觀生滅,緣起。這樣關照的最終體認到的共相是非概念化的。所以導向解脫。共相也沒有壞自相的緣起。今天開示中, 師父強調自相與共相的通達才是如裡作意。如理不如理是就解脫而言的。大家都承認適當地提起共相在世間“愛”和染著的條件下是可能相對地減少憂惱的(原因是共相的道理可以讓自己的執著心放鬆一點)。但是佛法的共相畢竟與世間,緊緊扣緊的自我佔有欲。控制欲等諸煩惱心不共的,更難以找到一個所謂的平衡點。有同修提出在處理世間事務紛擾時也許用慈悲喜捨更妥當,在最後當可以提起捨心來放下,認為大家修習只是為了讓煩惱薄一點就可也了。


2.  新來的田師姐提出具體的有關宗教信仰自由問題引發討論。



補充資料1:
 ===================================================================
雜阿含103:

雜阿含103經[正聞本171經/佛光本105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彌國瞿師羅園。
  時,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彌國跋陀梨園,身得重病。
  時,有陀娑比丘為瞻病者。
  時,陀娑比丘詣諸上座比丘,禮諸上座比丘足,於一面住。
  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
  「汝往詣差摩比丘所,語言:『諸上座問汝:身小差,安隱,苦患不增劇耶?』」
  時,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語差摩比丘言:
  「諸上座比丘問訊,汝苦患漸差不?眾苦不至增耶?」
  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
  「我病不差,不安隱,身諸苦轉增無救,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人,以繩繼頭,兩手急絞,極大苦痛,我今苦痛有過於彼;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內藏,其牛腹痛,當何可堪!我今腹痛,甚於彼牛;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懸著火上,燒其兩足,我今兩足,熱過於彼。」
  時,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以差摩比丘所說病狀,具白諸上座。
  時,諸上座還遣陀娑比丘至差摩比丘所,語差摩比丘言:
  「世尊所說,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汝,差摩!能少觀察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耶?」
  時,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已,往語差摩比丘言:
  「諸上座語汝:『世尊說五受陰,汝能少觀察非我、非我所耶?』」
  差摩比丘語陀娑言:
  「我於彼五受陰能觀察非我、非我所。」
  陀娑比丘還白諸上座:
  「差摩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能觀察非我、非我所。』」
  諸上座比丘復遣陀娑比丘語差摩比丘言:
  「汝能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漏盡阿羅漢耶?」
  時,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往詣差摩比丘所,語差摩言:
  「比丘!能如是觀五受陰者,如漏盡阿羅漢耶?」
  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
  「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非漏盡阿羅漢也。」
  時,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白諸上座:
  「差摩比丘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也。』」
  時,諸上座語陀娑比丘:
  「汝復還語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前後相違!』」
  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往語差摩比丘:
  「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前後相違!」
  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
  「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羅漢者,我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白諸上座:
  「差摩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者,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諸上座復遣陀娑比丘語差摩比丘言:
  「汝言有我,於何所有我?為色是我?為我異色?受……想……行……識是我?為我異識耶?」
  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
  「我不言色是我,我異色;受……想……行……識是我,我異識,然,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
  「何煩令汝[馬*丘]{[馬*丘]}[馳]往反,汝取杖來,我自扶杖詣彼上座,願授以杖!」
  差摩比丘即自扶杖,詣諸上座。
  時,諸上座遙見差摩比丘扶杖而來,自為敷座,安停腳机,自往迎接,為持衣鉢,命令就座,共相慰勞
  慰勞已,語差摩比丘言:
  「汝言我慢,何所見我?色是我耶?我異色耶?受……想……行……識是我耶?我異識耶?」
  差摩比丘白言:
  「非色是我,非我異色;非受……想……行……識是我,非我異識,{能}[然]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譬如:優鉢羅、鉢曇摩、拘牟頭、分陀利華香,為即根香耶?為香異根耶?為莖、葉、鬚、精麁香耶?為香異精麁耶?為等說不?」
  諸上座答言:
  「不也,差摩比丘!非優鉢羅、鉢曇摩、拘牟頭、分陀利根即是香,非香異根,亦非莖、葉、鬚、精麁是香,亦非香異精麁也。」
  差摩比丘復問:「彼何等香?」
  上座答言:「是華香。」
  差摩比丘復言:
  「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離色;非受……想……行……識即我,我不離識,然,我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諸上座!聽我說譬,凡智者因譬類得解。
  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餘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
  如是,多聞聖弟子{離}[雖]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然]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此色;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差摩比丘說此法時,彼諸上座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差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時,諸上座比丘語差摩比丘言:
  「我聞仁者初所說,已解、已樂,況復重聞!所以問者,欲發仁者微妙辯才,非為嬈亂,汝便堪能廣說如來等正覺法。」
  時,諸上座聞差摩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

補充資料2:


No comments: